本篇文章是《2025小白web3基础教程》专题的第二篇
整个 Web3 入门中难度最大的一节,因为涉及到了 Web3 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和基建。但只要认真理解其实并不难,而在文章中也会结合案例做拆解分析
2.1 了解 Web3 的框架结构
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很多对大家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的概念,比如区块链、基建、智能合约、比特币、以太坊、DeFi、交易所、NFT、GameFi、DAO 等等。
这些都是构成 Web3 的要素。
这章节,我们就用这张结构图,先帮助大家对这些概念做个分层。这样大家在学习 Web3 时,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遇到一个新的概念,更容易对号入座。
简单来看, Web3 可以分为 4 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协议层、基础设施层、应用层和接入层。这四层的结构,就和建筑物一样,每一层都建立在其下一层之上。
下面用类比法,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分层。
我们还是用 Web2 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产品腾讯系来做说明,不够精确,但是有助于理解。
1.协议层
大家使用各类的互联网产品,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协议基础之上的。什么是互联网协议呢?我理解它是一种大家有共识的语言标准。
为什么互联网可以连接全世界?因为全世界用的是这一套标准在交流。如同我们无法同一个不懂中文的人对话一样,能够连接和对话的前提是,大家都共识并且使用一套交流标准。这就是协议层。
2.基建层
基础建设层。我们平时在使用腾讯旗下的微信、微信支付、QQ、游戏时,大家有没有想过其背后是怎么运转的?这就是基建层的作用。
我们的使用微信支付,需要后端的记账和处理,同时,我们的支付账户,也需要一套安全的体系去做保障,我们在这些应用上产生的数据要存在这家公司的服务中,数据不仅要存储,还要处理,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工作。
这一类,我们统统将其归为基建层。没有这一层,我们就无法很好的使用我们平时的 APP 和网站
3.应用层
这一层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我们平时使用的腾讯生态的各类应用都可以算在这一层,无论是微信、QQ、还是游戏王者荣耀。
同理,我们使用的各类互联网产品,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架构生产出来并给我们提供服务的。
4.接入层
接入层,可以简单理解为,如果使用微信,你需要注册一个微信账号;使用淘宝,需要注册一个淘宝账号。总之,你需要有个身份来去使用各类应用,在 Web2 的世界,或是手机号,或是邮箱。
理解了上面的架构以后,我们再来对号入座 Web3 的各类产品。从架构的分层和演进来看, Web3 和 Web2 并无明显区别。但在具体的理念以及形式上有一定区别。
先来看协议层。协议层这里,我觉得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的。
在 Web3 目前有多张网络,每个网络都有自己的一套协议。我们前面提到的以太坊是一张网络,比特币也是一张网络,还有很多其他网络,比如图中的 solana、cosmos、币安,都有自己的一张网络。
Web3 的协议层,如果用多张网络来想不好理解,你也可以这样想:Web2 现在的两大移动端操作系统生态 IOS 和安卓,那 Web3 目前有很多这种生态。头部的是以太坊,币安这两年的币安生态发展的也很快。
Web3 中,我们把这种生态系统叫做链。这个链来源于区块链。分类可以为分为公链、私链、联盟链。这个我们后面的章节会展开讲解。以太坊是以太坊链。币安是币安链。
当然,每个网络也都需要自己基础建设层和应用层。于是,我们就看到 Web3 这张图中基建层和应用层的各类产品。基建层包括安全、存储、身份系统等,应用层目前主要包括游戏、社交、数字藏品、金融服务等。
在接入层,Web2 是我刚才说的你在各 Web2 平台注册的手机、邮箱,注册以后你的数字身份属于各个平台。但在 Web3 ,每个网络,只需要一个钱包地址,就可以访问全部的应用。
这一点和 Web2 是不一样的,你不需要使用微信的时候注册一个、使用淘宝的时候再注册一个、使用网上银行再注册一个。
有了钱包,你的钱就存在这里,可以用这个钱包地址访问这个网络中的所有应用。
总结下, Web3 的协议层,就像是我们地球的土地,基建层,相当于我们在地上盖了一座楼。
为什么要盖楼呢?因为楼里面要给人们提供各类的服务,比如游戏、建设、购物等等。对应的这些服务,就是应用层。
除此,这个楼还设置了门禁,需要验证下你的身份才能进入。这个身份,在 Web3 就是你的钱包地址。
这个分层架构图,应该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把 Web3 的各产品做归类了。以后我们遇到
Web3 的各类产品,就可以用这张图对号入座。
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也会按照这个架构,把其中代表性的产品给大家拆开讲解。
2.2 案例分析:区块链技术产生及应用
要了解 Web3 ,首先要知道 Web3 的关键技术,区块链是什么?
鉴于这是入门内容,这里不会讲具体的技术细节,大家想要深入学习了解的,我们给大家提供了深度阅读的材料,大家可以自行阅读,有问题我们可以在群中交流。
这篇文章,会侧重于从该技术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去给大家介绍。
区块链技术源于 Bitcoin 比特币,这篇文论是一个网名叫中本聪的极客,在 2008 年发表的。从其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定义了一个新概念的文章。Bitcoin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货币系统。区块链的技术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这里附上《比特币白皮书》,作为大家的深度阅读素材,建议大家可以多读一读:
一遍读不懂很正常,可以多读几遍,慢慢就懂了。
这里会我们尝试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 比特币,区块链技术的提出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区块链技术?
- 解决方案是什么?
- 区块链技术有哪些特点?
1.第一个问题:区块链的提出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你去耐心阅读了比特币的白皮书,其实可以发现,中本聪当时提出比特币这个概念,想要解决是,一笔钱同时花到两个地方的问题。我们叫“双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我们现有的货币体系是什么样的?
上面这张图,就是我们现有的货币体系,一个中心化的交易系统。这个系统中,有很多的用户和银行,背后大家都是通过一个记账、清算系统来完成的。
银行最核心的业务,如果用两个字概括来说就是:“记账”,不能记错,也不能记假账。
但在数字时代,中心化管理的数据库,是有各种可能被篡改的。
有哪些种可能呢?我们可以想象下下面的场景。
第一:中心化的银行真的可信么?我们的钱,在银行的记账系统中无非是一个数据。且这个数据对我们是不公开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对个体来说是未知的。
第二:中心化银行真的足够安全么?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时,一些国家的银行取不出钱了?
第三:国家背书靠谱么?银行的背后是国家背书,像美国和中国这种强国,国家背书相对靠谱。但在一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国家的局势很不稳定,他们国家的货币的汇率波动可能比我们国家的股市波动幅度还要大。或者有些国家,直接破产了。那这样的背书还有意义么?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一些情况,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情况,大家也可以发散思考下。
于是,中本聪提出了,跨过中心化机构,直接在用户之间点对点支付的去中心化的货币系统的解决方案。
2.第二个问题:区块链技术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区块链这个词不太好理解。是直接从英文 blockchain 翻译过来的。
我们把他拆开。block 区块和 chain 链。block 可以理解为信息块。区块链,就是由前后连在一起的信息块构成。
替换成和大家生活有关联的词。区块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子账本。这些账本通过一种特定的算法(哈希算法)前后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总账本。通俗的讲,区块链技术并不神秘,
就是一种不可篡改的新的记账技术而已。
简单概括来说,解决方案如下:
既然由中心化机构管理存在这种问题不靠谱,那么就不用他去管了
我把这个数据库的管理权交给所有人,大家一起记账维护这个账本
每个人手中的账本必须和其他人的一样才算有效账本
所以,网络中的每个账本都是一样的
且,没有人可以私自篡改账本
如果说中心化的方式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系统记账。那么区块链技术,就是用所有参与到
这个网络中的人一起记账。发生了一笔交易,大家就全部都记录一次。记账的人可以分布在世界各地。
这种账本,需要吸引到足够多人来记账,也是可以形成规模效应的一种模式,来记账的人越多,网络就越安全健康。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做这个网络的建设者,参与记账?
无利不起早,比特币这个系统,吸引大家来参与网络建设的方式是,每 10 分钟给左右发一次红包。
因为这个分布式的记账网络,需要每 10 分钟完成一个子账簿,然后再把这个子账簿加到原来的总账本之中。生成、校验子账本,并确认无误的加入到原来的总账本的过程,需要网络中的计算机贡献算力。大家干了活以后,就有机会可以抢到比特币的红包。
比特币这个系统,通过不断的发红包,完成了他的货币发行。按照白皮书的中的设定,红包要持续发 142 年,开始每 10 分钟发 50 个比特币作为奖励,以后每 4 年减半一次,每个红包的比特币数量从 50 减少到 25 个,然后再减成 12.5,以此类推。
比特币的总量恒定为 2100 万个。红包发完了也不要紧,参与网络建设和维护的节点,依然可以通过网络使用者的交易手续费获益。
参与抢红包的过程,在 Web3 被形象的称为“挖矿”,参与网络建设的那些人被称为矿工。
因为抢红包是个概率事件,所以矿工们会集中到一起去挖,集中到一起的计算节点,称为矿池。
这里就顺带把挖矿、矿工、矿池这三个概念给大家解释清楚了。
在比特币网络刚运行的时候,参与的人很少,总算力也很低,那时候随便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挖出很多比特币。第一笔的比特币交易是,一个大兄弟用了 1 万个比特币买了 2 个披萨。现在 1 万个比特币的价值:2 亿美金,峰值是 7 亿美金,这两个披萨,可以堪称史上最贵的披萨了。
3.有哪些特点
基于以上,如果我们非要概括下区块链的特征,我觉得只有两点:
- 分布式解决方案
- 不可篡改
至于去中心化,公开透明,我觉得都是分布式解决方案的结果。
这个技术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中心化的问题,而采用了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在去中心化,而产生了区块链技术。
公开透明,所有人都参与记账了,自然是公开的。但完全公开透明就真的比部分公开透明要好么?我觉得有待商榷,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2.3 案例分析:公链之王以太坊
专题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产生源于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回答了比特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解决方案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在之前《 Web2 和 Web3 经典公司对比》中,我们也和大家介绍过以太坊。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这章节,我们来详细分析下以太坊,什么是以太坊。
同样的,我们通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帮助大家来理解以太坊:
- 1.以太坊是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2.解决方案是什么?有什么问题?
- 3.比特币和以太坊对比
2.3.1 以太坊解决什么问题?
相信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对以太坊是什么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这里我在重复一次,按照以太坊自己对自己的定义:以太坊是新一代的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正如我之前介绍的,如果对此你不好理解,可以暂时把他理解成一个自带货币系统的安卓。
接下来看,为什么以太坊的创始人要创办以太坊,他发现了什么问题?
简单概括来说,比特币这个系统,解决仅仅是交易问题。有了比特币以后,人们可以立刻汇款给世界各地的用户,不用考虑国际边界的问题,并且收取可忽略不计或者说远低于现有国际交易的手续费。区块链技术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注意放到金融、云计算、信息传输和需要分布式管理的应用开发上。
但,比特币的网络在设计之初,只是一个电子现金的交易系统解决方案,如果想要实现上面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需求,对于开发者很不友好。
于是,以太坊提出,我们提供一个好用的平台来创建这些去中心化的应用。是不是非常像去中心化的安卓?
2.3.2 解决方案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以太坊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1.做标准,统一语言,简化协议
普通企业做产品,优秀企业做品牌,顶级企业制定标准。在这个新的领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基于区块链技术,以太坊直接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全球通用,简单易用的可编程区块链语言给有各类需求的开发者。这个语言叫 solidity 。
在协议上,如果你想发行一个自己的货币,在以太坊这个网络中,就要使用 ERC-20 这套协议标准,当然还有其他的协议标准。
2.智能合约:规则、合同程序化
这个编程语言主要用来干嘛呢?用来写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从英文 smartcontract 翻译过来的。大家可能不大容易理解。简单解释来说,就是一种一旦开始运行就不能更改的电子合同。
比如,你要租房,你和房东之间就会有一个合同,谁把房子租给谁,租客应该在什么时间支付给房东多少钱,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合同,只不过,在这个合同中,运行是靠人工或者机构的电子系统进行控制的。而不是纯程序化。
智能合约就是把比特币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的思路运用到了各类应用中。各类合同代码化、程序化。如果大家在开始的时候同意某一个方案和条件,那么一旦开始运行就不可篡改。
大家有没有想过,货币系统的核心功能,如果用代码来标识,异常的简单:
从 A 中减去 X 个单位并将 X 个单位添加给 B
条件是
(1) A 在交易之前至少有 X 个单位并且 (2) 交易由 A 批准。
实现代币系统所需要做的就是将此逻辑实现成代码就好了。
这里大家可以发散思考一下,我们人类社会,有哪些东西是开始制定好了以后,就可以一直不用修改的规则?上面交易的规则是一个,还有其他的哪些规则呢?
在落地上面的这种解决方案过程中,带来了什么呢?因为以太坊是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所以,比起 Web2 的应用开发平台像 IOS 和安卓。在其上开发的应用,自带货币开发系统。
但是,一个项目,不是你在合约中写了,我发行一个货币,大家就认同这个可以当钱花了对不对,如果这样,大街上随便一个人在纸上写个数都能当钱了。
为啥大家觉得美元人民币能当钱花?因为钱的背后,本质是信任共识。
于是,一个 Web3 的项目,可以先提出理念、白皮书,然后在平台上众筹发行自己的加密货币,有人用 BTC 或者 ETH 或者其他币去买,他就有了钱,可以启动项目。
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整个项目的各类各方利益分配,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算清楚,然后写到合同里。
大家如果你觉得你这个项目的利益分配 OK,或者格局可以,就会用钱来支持你做这个项目。
这种形式,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ICO,首次公开发币的概念。
之前跟大家讲过。以太坊当年的项目启动,用的就是 ICO 的融资方式。42天,融了31000 多个比特币,当时价值1800 多万美金的巨额启动资金。
2.3.3 有什么问题?
The DAO 被盗事件和硬分叉
上面提到了,大家可以在以太坊上开发各类的去中心化应用,提前说好规则,一旦说好就能不能篡改,然后把规则程序化自动运行。有一种应用,就是去中心化的组织。
DAO 是由 Slock.It 创建的; 一支技术精湛的开发团队,包括以前的以太坊创始成员。Slock.It 将 DAO 视为基于社区为项目提供的资金的一种方式。类似于一个众筹投资组织。
其核心思想是,社区一起筛选项目,如果项目提案在社区获得通过。资金将从以太坊社区的投资者筹集,如果项目成功,那么投资者将获得一部分利润。
DAO 也是以太坊生态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参与者不是直接用以太坊来资助项目,而是将他们的以太币交换为 DAO 代币,有了这个代币,可以对项目进行投票,当然,这个代币也能换回以太币。
叫 DAO 的这个代币,2016 年 4 月开始众筹,不到 1 个月的时间,就筹集了总价值约 1.5 亿美元的资金,占据了当时全部以太坊存款的近 14%。
但,但凡语言和规则,就会有漏洞
树大招风,如此大的众筹项目,自然会被 Web3 世界的黑客盯上。6 月份,黑客利用这个项目合约中的漏洞,盗走了 360 万个以太币,约为这次项目筹集总资金的 1 / 3 。
这就好比,一个合同在设计之初,并没有想到在某一个种情况下,其中一方可以找到一个方式持续的进行套利。我记得之前有个彩票的规则,就是因为设计的漏洞,进而被掏空了奖池。
在这个场景下,以太坊的创始人,经过社区讨论,在不可篡改和被盗中,选择了平台方介入,把被盗的资金退了回去。这个处理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硬分叉,在原有规则基础上,强行改变规则,做一条新的链。
当然,这也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规则就是规则,区块链的精神就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被盗也不可篡改。
另外一部分认为,社区需要正义的力量,不能让作恶方得逞,违法就要打击。当然,这样投资者也就不会蒙受被盗的损失。
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以太坊社区对分叉的决定获得了 85% 以上的票数。V 神站在了社区正义一边。由此次事件,也衍生出了两种以太坊代币。
2.3.3.1 硬分叉🔥
一种是 ETC,代表着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精神,账本形成了就是不能修改。
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今天最常用的 ETH,创始人和社区,可以一起在极端情况出现时,修改规则。
有趣的一点是:原链网络和新的以太坊网络,都有对应的代币。原链的以太坊叫 ETC,分叉后的新链叫 ETH,我们可以看下币价。后者是目前大家在使用的。
而比特币呢?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网络。创建比特币网络的人,中本聪,没人知道他是谁,后来中本聪这个网名的人干脆直接在网络消失,所有的决策,都是按照那套发红包的规则持续的运转着,至今已运转了 10 多年。
对于比特币网络其实后面也有分叉,分叉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比特币网络支付效率的问题。分出了 BCH 。但是,新链却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
比特币以不变应万变,大道至简,比特币就是比特币,现在已经成了一种 Web3 世界的符号,不需要演进和效率。
而以太坊的诞生之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其进化也演进本质也是需要不断的提升的效率的。
应该可以引发一些大家的思考。为什么这个世界,一些事物需要不断的进化,而一些事物却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呢?
2.3.3.2 BTC vs ETH 不变和变 🔥
最后,我们可以对比下,目前 Web3 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系统,顺便一起回顾下这两节我们的主要的内容。
比特币,由匿名网友中本聪在 2008 年创造,以太坊由计算机小天才 Vitalik 在 2013 年创造。
比特币不属于任何组织,而以太坊,虽然是 Web3 中目前最大的去中心化平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家公司还是会受到社区和创始人的影响。
比特币的出现,提出了点对点支付的数字现金交易方式。
以太坊,比特币提出的区块链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开发平台的概念,把区块链技术推向了更多领域的应用。
比特币的诞生,是没有融资的,有人有共识,就开始自动成为这个网络中的记账人,然后获得激励比特币。
而以太坊,是靠他的解决方案,拿到钱,然后开始搭建这张网络。
在激励机制方面,比特币使用的是 PoW 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
而以太坊,开始使用的 proof of work,今年 9 月完成了全网升级,改为了新的方式。
Proof of stake. Proof of stake 简单来说就是你持有这个网络的货币数量越多,参与记账可以获得的奖励就越多。
2.4 多链生态格局
这节我们来聊下 Web3 底层区块链的多链格局。
以太坊这三个字,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首先,以太坊是一个公司或组织。这个组织的诞生,希望提高去中心化应用的开发问题,让区块链技术不仅限于比特币交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搭建了以太坊这个平台,用于服务开发者,类似于安卓和 IOS 。这个平台可以叫做以太坊。这是第二层含义。
然后,和 Web2 的平台不同的是,这个平台是从协议层就注入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流通在以太坊生态体系中的代币,叫以太坊或者以太币,或者英文简写 ETH 。这是第三层含义。
代币是中文的翻译,我认为是不准确的。英文把这种流通在 Web3 平台中的代币,统称为 token ,通证,或者令牌,这种翻译是更有助于大家理解的。
因为这种流通在 Web3 网络体系中的代币,既有货币功能,也有债券、股票的功能,把它翻译成代币,会让很多人以为仅仅是货币的一种,不够准确。
当然, 因为这个平台或者叫系统,从底层协议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且各类基建应用也都运行在这个系统之中,所以也可以把以太坊这个平台理解成一张 Web3 的网络,因为这种网络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所以 Web3 和区块链行业将其称之为公链,公链,即大家都可以使用的链。
这种大格局的底层平台商业模式,肯定是在商业世界的必争之地。其他公司组织和资本自然是不甘心让以太坊一家独大,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其他的链,竞相针对以太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再来回顾下在这一节最开始时我们看的这张架构图。
在最下层,实际是有很多链的的选择的。这章节,我们就来展开聊聊目前公链的格局。
从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看公链生态的发展历史,大致了解各公链分别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2.4.1 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
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指的就是一个区块链网络,无法同时满足下面这三个特性:可扩展性、去中心化、安全。
其中可扩展性,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效率。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比特币这种经典网络,有较好的去中心化和安全属性,但是其牺牲了效率,转账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慢的时候甚至需要多小时。
以太坊网络的发展,实际也遇到了不可能三角的问题。今年推出的以太坊二层的解决方案,就是为了解决以太坊网络发展遇到的算力瓶颈问题。
我们现在使用的 Web2 网络,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可以说非常好了,这两者做做到了极致的同时,网络也变成了中心化的网络,用户失去了自己对网络的所有权。
包括现在对区块链的一种分类方式,就是按照去中心化程度,将区块链分成了公链、联盟链、私链。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
在区块链技术产生以后,各类公链网络,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三个属性,进行优化提效的,下面我们展开来看。
2.4.2 公链的发展历程:围绕效率提升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先从时间轴来看公链的发展历程。
2008 年,诞生了比特币,在 2008 – 2012 年之间,以比特币、莱特币为代表;2013 年,以太坊诞生,并提出智能合约概念,自此开始,就出现了各类围绕着解决以太坊网络问题的平台网络。涉及共识机制、侧链、跨链、多链、Layer2 等多种解决方案。
2.4.3 以太坊网络的问题:慢、手续费高
我们先来看下,以太坊网络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随着 Web3 的不断增长,以太坊网络上的应用和用户数也不断增长,在用户体验方面,主要出现了两个问题:网络速度慢,交易手续费高。
先看这个概念,TPS。TPS 是(Transaction Per Second,每秒交易笔数),以太坊网络这个指标是 15 左右。意味着,每秒可以处理的交易笔数是 15 左右。这种网络能力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显然,是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交易手续费:根据网络情况不同,交易手续费也不同。以太坊一度被称为贵族链,因为在这个网络上完成一笔交易,少则几美金,多则几十上百美金不等的手续费。
这两个问题,直接关乎网络中的用户体验。所以各大网络,基于以太坊的这里两个问题,还是提出各类的解决方案,如何降低用户的交易手续费?如何提高网络的速度?然后就出现了今天的公链格局。
2.4.4 Layer1、Layer2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将各公链网络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网络,进行分类解释来帮助大家理解:
我觉得这张图其背后的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可以只分成两种即:自营和外包。
L1:网络不好用,我自己做一个用户体验更好的网络替代你。
L2:侧链和 L2 的思路本质是一样的,可以理解为外包。我做以太坊的小弟,和你对接,脏活累活我来做,你继续做贵族链。把费用低,速度慢的网络在我这边解决,解决完了以后,把关键的数据回传给以太坊验证。
在 L1 这一层,比如,
Binance Smart Chain:币安智能链,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打造的区块链网络。币安智能链,适度的牺牲了去中心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幅增加了网络的性能。用户使用该网络的交易手续费几乎为 0,且速度极快。
Solana:创新的使用了 PoH(Proof of History)的共识机制,交易速度大幅提升,交易手续费相比于以太坊大幅降低。
比如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Web3 概念的提出人之一 Gavin wood 就出来自己创办了波卡 Polkdot 这个网络,这个网络旨在解决区块链架构中的可拓展问题。希望通过这个网络把各个链连接在一起。
举个例子,在没有波卡之前,各链可以类比成中国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但是这三家之间并不能进行通话。但是波卡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所有区块链网络的互通问题,同时提升用户体验。
类似的有 cosmos,都是希望实现万链互联这一区块链的愿景。
L2 这一层,
AXIE 侧链是为了一款经典链游而诞生的网络,当时这个游戏的用户太多了,以太坊网络根本无法满足这个游戏的需求,于是,做了一个新链然后和以太坊对接。
包括今年火热的以太坊网络自己推出的二层解决方案, Op、Zk、Arb,都是类似的思路,只不过是数据打包和认证的机制不同而已。
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以太坊网络自己推出的 3 个 L2 项目,在开始前,先明确一个概念——Rollup。
什么是 Rollup?
Rollup 意为归纳、整理、打包。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以太坊网络速度慢、交易手续费高的问题,特别是在网络交易过多,导致网络拥堵时,交易手续费甚至能够达到几百美金。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平时我们工作日在家吃饭和节假日去旅游景区排队吃饭的体验,耗费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是巨大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因为以太坊网络的每一笔交易都包含了数据,每处理一项数据都需要交手续费,而以太坊网络限制了每个区块数据量和 TPS 的上限,所以,在大家都要进行交易的时候,当然给手续费多的人可以优先处理,其他给的少的自然要排队。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既然每个区块的数据量和 TPS 不能再提高了,那么我少处理一些数据不就好了吗?
只留一些关键数据放在以太坊网络中处理,杂七杂八的数据我放在其他地方处理,这就是前面提到的 L2 的外包思路。
而 Rollup 就是,将以太坊需要计算的内容复制下来,发送到以太坊之外连接的 Layer2 协议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后的结果信息压缩打包整理,重新发回到以太坊主网。
这就类似于,100 个人问老师问题,每个人都去直接问老师,老师挨个解答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老师也会累的半死。这个时候大家推举 1 个课代表,对大家的问题进行汇总审核,集中处理,最后提交给老师一些关键的需要着重讲解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这里,Rollup 协议充当的就是课代表的角色。
但是,这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不同的课代表水平不同,课代表的优势和靠谱程度,直接决定了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个有代表性的课代表。
ZK Rollup:
ZK Rollup 是指采用零知识证明(Zero Knowledge Proof)验证来进行 Rollup 环节的 L2 协议,那什么是零知识证明呢?
想象一下,现在有两个人 A 和 B,A 知道某个秘密,而 B 不知道这个秘密,A 想在不透露秘密内容的情况下,让 B 相信他真的知道这个秘密,这就是零知识证明。
最早有关零知识证明的例子,大约发生在 16 世纪,当时数学界正在寻求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有两位数学家同时声称自己找到了解,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同时保证自己的求根公式不被泄露,于是双方提出,各列出 30 个方程给对方求解,要是真的找到了求根公式,那 30 个方程很快就可以算出来。最后结果也应验了,一个人解题成功,另一个则一题也没有解出来。
上面的这个故事,两个数学家互为对方的证明者,双方证明期间也都没有泄漏自己的求根公式,只需要在短时间内给出对方题目的解就好。
所以 ZK Rollup 的核心方法,就是通过严谨复杂的零知识证明算法,通过认证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认证者)来认证不同数据的真实性,认证完毕后将结果打包发回以太坊网络。整个过程中,认证者不需要看到交易的具体数据,进而减少更多的工作量。
ZK Rollup 的优势是验证速度很快,安全性很高,非常适合用在支付等需要快速结算的场景下,也被很多人誉为“以太坊 L2 的终极形态”。但是 ZK 的算法非常复杂,应用开发的门槛很高,所以目前落地的应用也不多,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目前落地的应用中,zkSync 生态是最具亮点的一个。
zkSync 是由 Matter Labs 团队开发的 ZK rollup 解决方案,由 a16z 等机构领投,总融资额 4.6 亿美金,目前已经迭代至 2.0 版本,即 zkSync Era。
zkSync Era 是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目前已经有 300+ 应用在上面构建,TVL(总锁定价值,指项目中用户所抵押的数字资产总价值)稳定在3亿美元以上,长期活跃地址近40 万。(zkSync 也是介绍的 3 个 L2 项目中唯一一个还没有发币的)
虽然 ZK Rollup 为 L2 提供了一个“终极形态”的设想,但是在算法和配套设施还不成熟的当下,有没有什么较为成熟的过渡方案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提到采用欺诈证明的 Optimistic Rollup 了。
Optimistic Rollup:
Optimistic Rollup 采用的方法像它的名字一样,乐观的,即在最开始的时候认为所有发送的交易都是值得信赖且认证过的。
比如,我作为交易的认证者,首先我需要抵押先一笔费用作为保证金,每笔被打包的交易都有一个验证的保质期,如果说我先验证了一笔交易,判定这笔交易的数据是正确的,那么在验证保质期内,如果有其他认证者发现这笔交易有问题(即他认为我存在欺诈行为),那么这笔交易就会通过 L1 的智能合约来计算,判定谁是撒谎的那个人。
如果的确是我撒谎了,那么我的保证金就会被罚掉一部分,去奖励那个发现问题的人,而这笔有问题的交易,也会被退回重新打包。
和 ZK Rollup 不同的是,因为 OP Rollup 默认的前提是这些交易的认证者们不会撒谎,所以相比 ZK 中任何人都可以做认证者,OP 更倾向于选取一小部分值得信赖的人作为认证者,统一来监督整个打包交易的过程。
从 OP Rollup 所使用的证明方法不难看出,相比 ZK Rollup ,OP Rollup 的处理速度要慢很多,因为需要在交易的保质期内,给认证者去验证打包的真实性,发现问题的还要重新发回 L1 裁决后再发回 L2 处理,并且也存在认证者抱团欺诈的风险。
虽然 OP Rollup 存在上述的问题,但实现相对简单,技术成熟,并且其特性非常适合开发 dApp,几乎可以让开发者们无缝移植原本在 L1 上的项目,同时 OP Rollup 的开发者们也在不断升级技术,提升安全性和效率,因此 OP Rollup 当前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就是 Optimism 和 Arbitrum。
Arbitrum 由来自纽约的开发公司 Offchain Labs 创立,2019 年 -2021 年,总融资 1.23 亿美元,Optimism 是由 Jinglan Wang 带领的一组以太坊开发人员创立,总融资 1.75 亿美元,都远远少于前面提到的zkSync。
但从 TVL 数据来看,Arbitrum 和 Optimism 对比 zkSync 却具有压倒性优势,并且生态建设的成熟性以及活跃地址数,对比 zkSync 也具有不小的优势。
这也侧面反映出,zk Rollup 协议的发展建设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对当下来说, OP Rollup 确实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Optimism 和 Arbitrum 都是已经发币的项目,通过持续的交互撸空投,很多人在这两个项目上都拿到了大结果。
Optimism 于 2022 年 5 月 31 日推出了自己的原生治理代币 OP,初始代币供应量约 43 亿枚,分别于 2022 年 5 月、2023 年 2 月、2023 年 9 月进行了 3 次空投,单个钱包地址空投上限是 10000 个 OP 代币,目前价值 21000 美金。
Arbitrum 于 2023 年 3 月推出自己的治理代币 ARB,总供应量 100 亿枚,单个钱包空投上限 10200 枚,发币后最高价值 18000 美元。
Optimism 和 Arbitrum 虽然都是采用的 OP Rollup 协议,但是还是有部分不同,Arbitrum 更像是 Optimism 的升级版,他们两个的不同在于:
Optimism 只进行一轮的欺诈认证,并且 L2 上的交易计算还需要打包到 L1 来执行;而 Arbitrum 会进行多轮的欺诈认证,同时,Arbitrum 的交易,不是打包到 L1 上执行的,而是在自己的虚拟机上进行,更加兼容以太坊网络。
L2 的搅局者:Blast
在加密市场中,加密货币从经济模型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比特币为代表的通缩型货币,即代币数量有固定上限,不再增发,像比特币就是 2100 万枚,总量不变;另一类是以太坊为代表的通胀型货币,即代币总量每年按固定的比例增发,这使得以太坊每年应该有大约 3%-4% 的稳定质押收益率。
但是大部分现有的 L2 账户上的资金只是在静态放置(即无风险收益率为 0%),这意味着这些资产正在因以太坊的通胀而被动贬值。
而 Blast 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 L2 账户内的资金提供被动吃利息的可能。
具体来看,当用户将资金存入 Blast 后,Blast 会立即把锁定在 L1 上的对应 ETH 用于网络质押,并将所获得的 ETH 质押收益自动返还给 Blast 上对应的用户。
简而言之,如果你在 Blast 上的账户内持有 1 个 ETH,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自动增长至 1.1、1.2 个 ETH。
除了可参与原生质押的 ETH 之外,Blast 可以吃稳定币的被动利息。
当用户将稳定币(如 USDC、USDT 和 DAI)转到 Blast 后,Blast 立即将把锁定于 L1 上对应的稳定币存入 RWA 协议(可参考选修部分 11.2.2 RWA 概念),并以 USDB(Blast 原生稳定币)的形式将收益自动返还给 Blast 之上的用户。
用户将资金存入 Blast 之后,不但可以立即享受 ETH 4% 或稳定币 5% 的被动生息,也可同时累积 Blast Points 奖励。
目前关于积分的描述,官方只透露出 Blast 计划于明年 2 月 24 日上线主网并开发提款,5 月 24 日开放 Blast Points 的「赎回」。
Blast 的出现彻底引爆了沉寂已久的 L2,上线 20 天,Blast 的 TVL 已经超过 7.6 亿美元,一举成为 L2 的搅局者,但其火爆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从本质上看,Blast 也是一种 OP Rollup 协议下的项目,并无技术创新,甚至当下严格说来,他并不属于 L2。
先进入的人能够赚后进入的人的钱,组队抱团赚的更多,并且直接明牌空投积分的获取规则,再加上联合创始人 Pacman 和投资机构 Paradigm 的巨大流量,使得大量投机者趋之若鹜。
短期来看,Blast 会直接夺走其他 L2 项目本就稀缺的流动性。但长期来看,如何维持好这个旁氏模型,也需要经历考验。
2.5 案例分析:比特币生态崛起
距 2009 年比特币问世,已经走过了 14 年。在这期间,矿工(比特币区块链打包区块的人)的加入、网络技术的升级创新、众多新平台的逐步涌现,让比特币逐渐被更多人了解,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
但从比特币的生态来看,却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今年 Ordinals 与 BRC20 的问世,矿工收入增加,开发者大量涌入,各项目团队开始从技术角度为比特币的发展提供支持,比特币生态又一次回到加密叙事舞台中央。
比特币在以往一直被当作是纯粹的数字黄金,发展相对比较保守,但比特币的开发者逐渐认识到在比特币上开发应用的市场需求,今年 Ordinals 和 BRC-20 的出现恰恰说明了 BTC 网络上是可以做生态应用的,这些项目也以一种新的方式推动了比特币生态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比特币生态呢?比特币生态是指与比特币相关的整个生态系统,包括比特币本身以及建立在比特币区块链之上的一系列应用、工具和服务。
我们都知道以太坊有配套的主网、L2、钱包以及各种代币,比特币对应的也有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络。
比特币生态既然已经建设了很久,为什么会在今年崛起呢?这就需要从 Ordinals 和 BRC-20 说起了。
2.5.1 打开比特币生态潘多拉魔盒的 Ordinals 和 BRC-20
先给大家补充一个基础概念,什么是聪?一枚比特币可以分成 1 亿个单位,这个单位叫做”聪”(sats),也是比特币的最小面额。1 个比特币可以被分为 1 亿聪,这意味着每聪价值 0.00000001 个比特币。
那么,什么是 Ordinals 呢?2022 年 12 月,一个叫 Casey 的软件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协议—— Ordinals ,2023 年 1 月,这个叫「Ordinals」的协议正式发布,Casey 提出了一个天才的想法:
由于比特币有 2100 万枚,所以总共有2100 万亿”聪”,那么如果我们按照特定的顺序去排列这每一个”聪”,给他们从 0-2100 万亿标上序号,那这每一个”聪”不就变得可以追踪了吗?
进一步的,如果我在这每一个”聪”里面都存储上数据,像图片、文字、视频甚至是一串代码,那不就相当于能够创造 Web3 资产,并且安全实现资产发行和转移了嘛?
向”聪”上存储链上数据的过程,我们就称为铭刻(inscribe),铭刻出来的东西,就称为铭文。Ordinals 的实现原理非常简单,完全是依赖 BTC 的基础功能,铭文的转账也完全由 BTC 网络来处理。
起初,Ordinals 主要是用来存储一些不同的、复杂的数据,即 NFT(非同质化代币,详细可以学习第五章),但是 2023 年 3 月 9 日,一个匿名开发者 Domo 在 Ordinals 的基础上提出,不光能够处理发行 NFT,还可以给他们规定统一的协议标准,进而实现发行代币,Domo 提出的这个新协议就是 BRC-20 协议。
BRC-20 协议实际上类似于一个比特币山寨币的发行协议,它规定了一种特定格式的 json 数据包,然后通过 Ordinals 协议铭刻到比特币上。
值得注意的是,BRC20 代币的部署谁都可以做到,非常公平,而且部署代币的人可以自行决定代币的总量和名称,但是要遵行先到先得的原则,别人部署了这个名字的代币,我再部署就无效了。
而现在上涨了近万倍的 $ORDI,就是 Domo 部署的第一个 BRC20 代币。
在 Ordinals 和 BRC20 协议出现之前,比特币是可以互换的,即区块链上的一个”聪”和另一个”聪”是无法区分开的,而经过巧妙的设计,每一个”聪”都是独一无二且可存储数据的,通过这样简单快捷的方式解决了在比特币网络上无法发行资产的大问题。
随着 BRC20 协议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各类改进协议、仿盘协议也相继到来,比特币生态迅速壮大起来。同时,得益于比特币铭文市场的快速发展,链上交易数的急剧增加,显著提高了矿工手续费收入的比例,比特币铭文已经成为矿工们的重要收入来源。
总得来说,Ordinals 和 BRC20 的出现,代表着比特币生态系统的深层次变革和技术进步,当前已经展现出来的强大潜力,或许将成为推动下一轮加密牛市的重要叙事。
2.5.2 闪电网络
提到 Layer2,我们马上想到的其实是上一章节介绍的以太坊的二层网络,主要原因是近几年以太坊 Layer2 发展的非常迅速,可用性非常高,这也让很多人误以为 Layer2 是以太坊网络的专属。但实际上,Layer2 的概念最早是起源于比特币网络,甚至,中本聪在 2009 年提出比特币概念时,就已经设想了 Layer2 的雏形。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 Layer2 的概念(将在主网上需要处理的复杂交易数据外包到二层网络中,主网只处理一些简单关键的数据,进而减缓主网的压力),也清楚了以太坊网络交易速度慢、交易手续费高的问题。
比特币网络同样面临这两个问题。比特币网络中正常情况下大约每 10 分钟矿工会打包 1 个块,这个块里面能容纳的交易数量极其有限,是稀缺资源。因此用户之间必须互相竞价,谁给的手续费多,优先把谁的交易先打包确认。
在市场情绪不高时,这其实不会有太多的问题,即便你给的手续费低一点,在随后的几个区块中也会确认你的交易。但在市场情绪狂热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拼命进行交易,甚至刻意拉高交易手续费,就是为了赶紧确认交易。这个时候,你给较低的手续费,矿工根本就不会理你,因为会有人不断抬高手续费确保优先处理自己的交易,你的交易就会处于一直未确认的情况。
有的时候在极短时间内,手续费极速拉高,矿工就会不断放弃打包正在处理的交易,转而去打包新的给更高手续费的交易,在这个趋利的过程中,链上就不会有新的区块被打包,(上述过程叫做卡块)直到手续费趋于稳定后,矿工才会稳定下来安心打包。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比特币 Layer2 登场了,而「闪电网络」,就是比特币 Layer2 协议中最知名的一个。
什么是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闪电网络是建立在比特币之上的一种解决交易处理速度慢、手续费高的方案,它支持用户快速发送和接收比特币,且几乎不收取任何费用。
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在闪电网络中,我们每个人第一次做交易的时候,会和对方建立一种智能合约,这个智能合约可以设想成我和他一起持有的私人账本。
我们可以直接在这个账本里面记录多笔交易,这些交易记录只有我们两个能看见,并且这些交易是不记录在比特币主网上的。这个只属于我们俩的私人账本,在闪电网络里,叫做——通道。
比如,我和张三分别向这个账本里各投入了 5 个比特币,所以现在,我和张三在账本上记录的余额就分别是 5 比特币。
如果我向张三转账 1 比特币,那我们的余额就变成了我 4 个比特币,张三 6 个比特币,这个结果就会传输回比特币主网,“我向张三转账 1 比特币”这笔交易则不会被计入比特币主网,只会记录在我们俩的账本里。
在结果发回主网记录的过程中,因为有私人账本的存在,无
需等待比特币主网上的区块确认这个结果,我们就可以先实现支付和转账,等到区块确认后,再根据这个结果将相应的金额分配到双方的地址就好。
比特币主网正常的 tps 约为 7, 且经常会有卡块的时候,而通过闪电网络进行比特币交易,tps 可以达到百万级别,且每价值 100 美元的比特币交易,手续费不会超过 1 美分。极大提高了比特币的支付速度,降低了支付门槛,实现了更快速更便宜的比特币交易体验,在比特币全球支付的场景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5.3 其他
今年的比特币生态可谓是百花齐放,除了 Ordinals 和 BRC20,这里为大家再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协议案例,作为加餐。
开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 2 个模型:账户模型和 UTXO 模型(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意为”未花费交易输出”)。
账户模型:简单理解,就是银行账户那套系统,比如银行之间的转账,支付宝、微信的转账等等都属于账户模型。下面我举个例子:
假如 A 有 100 元 ,B 有 100 元,这时候 A 给 B 转账 50 块钱,在系统中的表现形式就是:
A -50 , B + 50
所以他们的余额:
A 50 , B 150
这是一笔转账。
再假如,A 还是有 100 元,他要给 100 个新开户的新人每人转账 1 元,这时需要 A 同时给 100 个人转账 1 块钱。
第 1 笔:A -1 ,第 1 个人 + 1。他们的余额变为:A 99 ,第 1 个人 1。
第 2 笔:A -1 ,第 2 个人 + 1。他们的余额变为:A 98 ,第 2 个人 1。以此类推……
第 100 笔:A -1 ,第 100 个人 + 1。他们的余额变为:A 0 ,第 100 个人 1
理论上要转账 100 次,而且下一次的转账都必须要先完成前一笔,不然账户余额就无法保证一致性,会混乱,出现不知道是不是多转钱了,余额还够不够转出等问题,并且,随着交易笔数的增长,执行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
UTXO 模型:而 UTXO 模型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现金的概念,比特币使用的就是 UTXO 模型,另外,我们国家发行的数字人民币也是基于 UTXO 模型。
举个例子:
A 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个钱包,里面分别有 1 元、 10 元以及 100 元面值现金各 1 张。
现在 A 要给 B、C、D 分别 1 块钱,他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拿出 1 元面值的钱给 B
第二种:拿出 10 元面值的钱给 C,找回 9 元
第三种:拿出 100 元面值的钱给 D,找回 99 元
再回到链上,想象一下这里每一个面值的钱其实就是一个链上 UTXO,具体在使用过程中的 UTXO 并不是在转移的,而是在不断的销毁和重建,比如:
A 用第二种方式给 C 转钱, 10 元面值的 UTXO 会被销毁,系统会重新印出一张 1 元面值和一张 9 元面值的 UTXO, 1 元的给 C, 9 元的还给 A。
第三种方式也同理, 100 元的销毁,印出 1 张 1 元面值的和一张 99 元面值的 UTXO, 1 元的给 D, 99 元的还给 A。
这是 UTXO 和账户模型转账方式的不同,更牛逼的是,UTXO 模型可以并行转账,因为余额是通过分散的 UTXO 存在的,所以 1 元、10 元、100 元这 3 个面值的现金可以同时转账给不同的人,A 可以在一笔交易中同时转账给 B、C、D 钱,因为不会涉及到账户一致性问题,每个 UTXO 都是单独独立计算的。
我们再对比上面的账户模型,每一笔交易都必须依托于上一笔交易的完成,这其中的性能差距可想而知。
最后,再说回上面那个例子:
A 有 100 ,他要给 100 个新开户的新人转账 1 元,怎么转?
面值 100 的 UTXO 可以拆分成 100 个面值 1 块钱的 UTXO,然后在一笔交易中直接分给 100 个人,瞬间完成。
总之,把 UTXO 的面值想象成更加灵活的现金,在链上不断的销毁和重建。
想知道这个钱包地址到底有多少钱就需要统计底下有多少个余额的 UTXO 并求和。
掌握了 UTXO 模型的概念,我们来看一下今年比特币生态的其他协议。
1.Atomicals & ARC20
Atomicals 是一个针对 Ordinals 和 BRC20 的优化协议,专注于代币,解决了 BRC20 过分依赖中心化链下索引的问题。
什么是中心化链下索引?
简单理解,要实现 Ordinals 协议,必须基于比特币网络之外的线下服务进行状态维护。如果底层的状态服务本身就有缺陷,可能会导致资产损失。
因为比特币网络没办法阻止无效的铭文上链,需要中心化的平台来判决谁的铭文是有效的,有效的这个就会进入铭文的合集。
这中间用到的技术方法并不是像智能合约那样公开透明的代码规则,所以 Ordinals 协议无法满足共识、防止双花等资金安全的需求。
而 Atomicals 协议是利用并扩展了比特币的 UTXO 模型,将每个“聪”的 UTXO 作为一个特定的 Atomical 代币或数字对象,从而在比特币上创建和管理复杂的数字对象和代币系统(ARC-20)。
Atomicals 协议在 2023 年 9 月推出后,第一个代币 ATOM 很快被挖完。与 BRC-20 相比,ARC20 铸造过程中引入了 POW 机制,铸造者必须计算出特定前缀字符的哈希值才能进行铸造,这是一种更去中心化的公平分发方式。
总结来说,Atomicals 作为 Ordinals 的竞争者,专注于同质化代币和数字对象的去中心化创建和管理,通过扩展比特币的 UTXO 模型,实现了更去中心化、更符合比特币文化的代币系统。ARC-20 代币标准凭借其技术优势和符合比特币原教旨主义的设计,有望获得比特币核心社区的支持,并为比特币生态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可能性。
Runes & PIPE
Runes 构想是源自 Ordinals 创始人 Casey 针对 BRC20 不足之处的认识,也是一个基于比特币 UTXO 模型的代币协议构想。
Runes 的主要特点和设计理念包括:
- 基于 UTXO:Runes 余额存储于 UTXO,每个 UTXO 可包含任意数量的 Runes。
- 交易和协议信息:特定脚本的输出视为协议信息的一部分,定义了 Runes 的转移和分配方式。
- 灵活性:Runes 的转移通过解释交易中的数据推送来实现,提供灵活的分配方式。
- 发行机制:第二个数据推送视为发行事务,允许创造新 Runes。
- 简单性与去中心化:Runes 协议尽量简单,不依赖链下数据或原生代币,且适应比特币的 UTXO 模型。
- 符号分配:Runes 可关联符号,但协议不涉及符号抢注问题,以维持简单性。
尽管 Runes 目前仅存在于概念设计阶段,但一位活跃的比特币社区开发者 BennyTheDev 于 2023 年 10 月推出了基于 Runes 思想改进的 Pipe 协议,Pipe 协议的发布吸引了来自 BRC20 的炒作热情,并快速完成了首轮炒作。
总得来说,Runes 和 Pipe 协议的出现体现了比特币社区对同质化代币实现方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尽管这些协议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它们已经展现出潜在的可能性,未来有望为比特币生态带来更多的交易费收入、开发者和用户。
3.Bitmap & BRC420
Bitmap.land 是比特币生态中首个元宇宙项目,它基于 Ordinals 协议和 Bitmap Theory(位图理论)。
什么是 Bitmap Theory?
Bitmap Theory 是由推特用户@blockamoto 在 2023 年 6 月 13 日提出。这一理论将比特币区块中的每笔交易输入映射成地块(Parcel),形成一个街区或区域(District)。不同交易输入的大小差异导致映射出的地块大小也不同。
Bitmap.land 采用了在地图上划分土地、绘制图案的方式,用户通过铭刻将数据写入“聪”,获得特定比特币区块的所有。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每个区块都被划分为四个部分,以代表不同的减半周期。用户可以在 Bitmap.land 网站上查看每个区块的编号和颜色,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售卖状态。
Bitmap 通过允许用户拥有和记录单个区块,为比特币区块链的每个区块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任何区块都可以通过 Bitmap 成为元宇宙的一部分,为社区带来新的创造和所有权机会。
BRC-420 协议,自 2023 年 11 月 13 日以来,随着 Ordinals 总铭文数量超过 4000 万,已成为比特币生态中活跃的代币协议之一。与传统的代币协议不同,BRC-420 专注于链上铭文模块化,创造了比特币上全新的资产类型。
它的首个通证,俗称“蓝盒子”,已经实现了巨大的市场涨幅,从最初的 0.15 美元增长至 1000 美元,开发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丰厚的链上版税收入。
BRC-420 协议是基于 Bitmap 的资产协议,通过将多个铭文组合成一个复杂的资产,创造出了从小型角色、宠物到完整游戏脚本和虚拟机的各类资产。这些资产因其链上开源特性,任何客户端都可以运行或校验。
总的来说,BRC-420 协议和相关的 Bitmap 项目正在比特币生态中激发创新和活力。通过创造复杂、模块化的数字资产,BRC-420 正在为创作者、开发者和用户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和交互体验。随着相关团队的不断努力,比特币生态的全链游戏和元宇宙概念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暂无评论内容